东营 62 泳士劈波刘公岛 五千米横渡展体育精神
近日,2025 年威海横渡刘公岛公开水域游泳国际邀请赛圆满落幕。在这场汇聚全国游泳爱好者的盛会中,东营市游泳运动协会组织的 62 名 “泳士” 奋勇争先,其中 60 人成功挑战 5000 米横渡项目,从刘公岛海军码头出发,劈波斩浪直至幸福公园冬泳基地终点。最终,东营代表队在全国 116 个参赛组织中斩获团体总分第八名,并荣获 “优秀组织奖”,载誉而归。
清晨的威海湾薄雾轻笼,刘公岛铁码头旁的出发区早已人声鼎沸。这座承载着北洋水师兴衰记忆的海岛,此刻正见证着现代体育精神的传承 —— 东营泳士们身着荧光泳衣,在晨光中舒展身体,他们身后的甲午战争博物馆旧址静默矗立,仿佛在诉说着从海防要塞到全民健身舞台的百年变迁。随着发令声响起,62 名队员依次跃入海中,浪花飞溅间,橙黄色的跟屁虫浮标在碧波上连成蜿蜒的长线,与远处旗顶山的轮廓构成动人的画面。
此次横渡路线全长 5000 米,看似平静的海面下暗藏多重挑战。9 月的威海湾水温已降至 24℃左右,比人体正常体温低十余度,长时间浸泡易引发肌肉痉挛。更棘手的是午后渐强的海流,部分水域流速达每秒 0.5 米,需要选手不断调整划水角度以保持航向。58 岁的队员王建军中途遭遇水母蜇伤,他强忍刺痛按照赛前训练的方法迅速变换泳姿,借助护航艇的水流掩护完成规避。“平时训练就模拟过这些情况,团队配备的防蜇膏和急救包也给了我们底气。” 王建军赛后坦言,途中看到同伴们互相示意位置的手势,让他想起了历史记载中北洋水师将士的协同作战。
为备战此次赛事,东营泳协自数月前便启动系统训练。每周三次的长距离耐力训练中,队员们在泳池完成 6500 米的强化练习,比实际赛程多出 30%;每月两次的公开水域集训则转战黄河入海口,在类似海水密度的咸淡水交汇处练习 “鳄鱼眼” 导航技术,每 25 米就要抬头观察参照物调整方向。45 岁的李静是团队中唯一的女性队员,她独创 “分段计时法”,将 5000 米拆解为十个 500 米目标,最终以 1 小时 42 分的成绩刷新个人最佳纪录。“每次划水都想着终点的幸福门,就像当年水师将士望向军港的灯塔。”
赛事保障体系为安全护航提供坚实支撑。全程共布置 12 艘救生艇、30 名专业救生员,每艘艇配备声呐探测仪监控水下状况。中途补给点的志愿者乘橡皮艇投放能量胶和电解质水,选手们无需停顿,以仰泳姿势完成补给。东营队的后勤组更是细致入微,不仅准备了姜汤和保温毯,还在终点搭建临时更衣室,这些细节让他们在赛事评估中获得 “最佳保障团队” 提名。

当最后一名东营队员触达幸福公园沙滩时,等候已久的队友们集体欢呼。大家相拥着看向刘公岛方向,夕阳为这座 “不沉的战舰” 镀上金边。东营泳协副会长赵凯挥动着 “畅游刘公岛 结缘威海卫” 的锦旗说:“5000 米的距离,是体育竞技的赛道,更是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纽带。队员们用坚持证明,全民健身不仅是强身健体,更是对自强不息精神的传承。” 海风掠过甲午战争纪念雕塑,仿佛在回应这场跨越百年的精神对话。
此次横渡不仅展现了东营游泳爱好者的风采,更成为两地体育文化交流的纽带。威海泳协特意赠送的纪念牌匾上,“劈波斩浪承先烈志,携手畅游续新篇” 的题字,恰是对这场体育盛会最好的注解。随着全民健身理念的深入,越来越多普通人通过这样的挑战,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,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奋斗故事。
发表评论